?
來源:人氣:34更新:2025-07-06 05:30:02
喜歡文物、從小學習戲曲,現代女孩蒼滄意外獲得和文物對話的能力,于是,一段段由文物講述的歷史故事,由此展開。以文物說歷史,由歷史訴情懷,這便是近期上映的短劇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,開篇故事《長守》更是還原了抗戰時期感人愛情故事,引得網友哭聲一片,直言“那時候的愛情至死不渝”“致敬英雄”。
該劇目前全網話題量破1億,抖音平臺單集最高點贊量達4萬。7月4日,封面新聞對話該劇創作者,導演漲錢錢,編劇星柚,講述這部短劇的幕后故事。
從宋代銅鏡到民國瓷器
六件文物連接古今
一個民國時期的碗,靜靜坐在展柜中,它的背后,是一段長達77年的守候,也是戰火紛飛中,執子之手、與子偕老的愛情寫照。
“奶奶,每個文物都有一個故事。”在博物館工作的女主蒼滄,亮出了自己的工作證,打消老人疑慮。此前,有收古玩的人向奶奶提出收碗,被老人當場拒絕。
這個碗,是老人的精神寄托,是她年輕時的愛人親手贈與她的定情信物。家國危難之際,愛人身披軍裝,奔赴前線,臨走時留下一句“等我回來,拿這個給我盛紅豆湯,一定甜。”但是,當少女變成老人,最后依舊沒有愛人音信。
“我幫你找”。蒼滄翻遍檔案,終于在淞滬會戰的資料中,翻到了犧牲將士信息,“悉數陣亡”四個字,讓老人幾十年的等候,畫上句號。
這集平凡愛情和家國情懷故事《長守》,原型正是張淑英。1935年,張淑英和黃埔軍校六期畢業生鐘崇鑫結婚,兩年后,丈夫前往淞滬戰場作戰,失去音信。1988年,張淑英經黃埔軍校同學會得知,丈夫早在南京雨花臺犧牲,2016年,93歲的張淑英,前往中國臺灣,在忠烈祠找到丈夫靈位,完成了長達77年的思念。
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中的《長守》篇章
劇中的碗,正是由博物館中“青花繪車馬瓷碗”演化而來。
除了幫助老人找到丈夫消息,蒼滄還在博物館中,通過一面銅鏡,與宋代詞人李清照對話,看她花前月下、肆意飲酒瀟灑,亦在她遭遇“靖康之變”后,和她一起悲痛吟誦“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。”李清照才華橫溢,但在當時,只能以“繡花時偶然得知”來解釋文思,蒼滄告訴李清照,女子的才德,經千年發展,已不用“偶然得知”,現在的女性,能當一國領導人,能上天。李清照滿身傷痕,只說了四個字:“那便值了”。
自2024年,“跟著微短劇去旅行”創作計劃發布,出現越來越多的“微短劇+”模式。家國情懷、女性覺醒、非遺傳承……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中,用了滿金雕花神龕、青花繪車馬瓷碗、千工拔步床、時光留影機、古韻鑒華鏡、梨園霓裳衣等六件文物,利用“微短劇+文物”模式,講述六個動人故事。
《相片》篇章中的小男孩
文物嫁接真實事件
讓歷史故事更有情緒價值
“這部微短劇,我們花了一個月創作,兩個月圍讀,中間推翻了好幾個故事重寫。”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編劇星柚告訴記者。
創作過程中,劇方從歷史故事中選擇六個與短劇核心價值相符的片段,“嫁接”到博物館神龕、瓷碗、拔步床、相機、銅鏡、戲服中,創造出1+1>2的效果。
“我們的創作核心,就是要把重點放在家國情懷上。”導演漲錢錢說。她以第4集《相片》舉例,故事雖然講的是蒼滄回到解放初期,用相機拍下了轉送機密名單的小男孩,但原型故事為1941年前后,勇于傳遞真相,揭露敵人的《霧都報童》。“最開始我們想從抗美援朝的歷史中尋找故事,但最后選擇了紅巖精神,這也和拍攝地,重慶的在地特色相符。”漲錢錢說。
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與傳統的豎屏短劇不同,該劇共6集,每集4分鐘左右,全部采用橫屏拍攝。“它和一般的付費小程序短劇有區別,因為考慮到敘事完整性,體現歷史場景、文物特點等,使用橫屏拍攝的效果更好。”導演漲錢錢介紹。
一般豎屏微短劇每集1分鐘左右,每部80-100集,主要靠演員傳遞情緒,但橫屏微短劇保留了短劇的“短小精煉”,也沿用了傳統長劇的視覺表達,更受文旅、法治等題材青睞。
該劇共拍攝了8天,取景自重慶渝北博物館、渝北圖書館、園博園、兩江影視城、照母山森林公園等地,“拍《相片》的時候,在下雨,但演員里還有學生,他們第二天有課,只能冒雨連夜拍完。”漲錢錢回憶道。“劇中小演員,在結尾時的敬禮需要很飽滿的情緒,我就告訴他,‘你想象一下渣滓洞里被關押的,是你的同學親人,他們等著你去救。’他的情緒一下就出來了。”
文物的拍攝難點,除了體現故事性和歷史性,還有對文物的保護。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的物品,全部出自于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,劇中的神龕和拔步床,是館內的重點文物。“我們在前期構思中,以為床是可以挪動的,但到了現場一看,那個床只能用‘金碧輝煌’形容,也無法挪動,只能根據場景調整,拍攝的時候,小心小心再小心。”漲錢錢透露,在拍攝中,因劇情設計,需要和演員產生頻繁互動的另外四件文物,是劇組采購的仿制品,“文物不能輕易外借,保護它們是首要的。”
近年來,以非遺、文物為主題的短劇作品不斷涌現,其中不乏精品。《今月曾經照古人》出品方麥芽傳媒告訴記者:“我們將以此部短劇上線為契機,持續深化文旅融合,深耕‘博物館+短劇’‘非遺+短劇’特色題材。”
Copyright ? 2021 中恒影視